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布局,筑牢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基石
2022-09-22 00:00
相較于傳統基建,聚焦于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(簡稱“新基建”)無疑受到更多關注。尤其是今年,疫情反復對經濟增長負面沖擊嚴重,新基建成為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、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,得到了政策層面和市場層面前所未有的重視。
新基建以信息網絡為基礎,以物聯網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為支撐,以技術創新為驅動,既為我國新興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,又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能。“十四五”規劃提出: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,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、工業互聯網、大數據中心等建設。
政策暖風頻頻吹向新基建
進入2022年以來,新基建政策落地與項目配套加速推進。4月,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出加強信息、科技、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;5月,國務院發布《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》,提出擴大專項債支持領域,優先考慮將新型基礎設施、新能源項目等納入支持范圍;6月,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《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》,重點部署城鎮屋頂光伏行動、“光伏+”綜合利用行動、新能源電站升級改造行動等。
從近期央行、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出臺的措施和釋放的信息來看,中央部委貫徹落實穩增長政策靠前發力的信號十分明朗。新基建已成為中央和地方穩經濟的重要抓手,在發展戰略和具體行動上都受到了高度重視,在國家和地方出臺的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中都有具體安排,這為新基建投資提供了難得的窗口期。
在政策紅利充分釋放下,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各個領域已全面鋪開,實踐和政策交織推進,良好的政策環境有助于提高新基建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服務效率。無論是從發展趨勢還是從發展潛力上來看,數字經濟已然完成對農業和工業經濟的跨越,成為當下主流經濟形態。將新基建放到如此重要的戰略高度,絕非心血來潮應對經濟下滑的權宜之計。
各地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布局
當前,全球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方興未艾,數字經濟領域競爭加劇,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、擴大有效投資,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主體面臨的需求收縮壓力,提振經濟,穩定發展預期。新基建正成為國家政策和各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,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。
從新基建的政策和布局情況看,各個省市都推出了本地區的行動方案和專項規劃。重點省市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,特別是面向新經濟、數字經濟等,結合本地的一些特色優勢重點突出新基建的地方特色。例如,上海市主要是面向“四新”系統謀劃布局新基建,在建立推進機制后,率先出臺了上海版的“新基建35條”,在重點項目投資和產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上,都非常有特色;廣東在創新類新基建方面,結合科學城、科學裝置、先進算力等基礎設施,統籌推進、前瞻布局未來網絡,率先打造全國領先的工業互聯網;浙江則以技術應用產業為抓手,統籌推進新基建,形成了舉全省之力的推進機制,并列出任務清單和打造一批應用場景;山東的特色也比較突出,主要是突出新基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,特別是以智能制造的工業互聯網、物聯網,以及智慧海洋、智慧民生等應用場景為抓手,推動新基建和應用結合。
改革創新,避免重走老路
建設“新基建”,關鍵在“新”,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,而不是重走老路。一方面,要在補齊鐵路、公路、軌道交通、機場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,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特高壓、人工智能、工業互聯網、新能源、充電樁、智慧城市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、大數據中心、教育、醫療等新型基建。
另一方面,除了硬的“新基建”,應該還包括軟的“新基建”,即制度改革:補齊醫療短板、改革醫療體制、加大汽車金融電信電力基礎行業開放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、改善營商環境、減稅降費尤其社保繳費費率和企業所得稅、落實競爭中性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、建立新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等。
新型基礎設施是一個復雜的體系,需堅持系統觀念,科學謀劃、統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、科技基礎設施和智慧基礎設施建設。各地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,既要著眼于應對短期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挑戰,又要從“十四五”時期和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大勢出發把握當前經濟形勢,積極適應國內國際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變化,努力實現更大發展。
結語: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,數字經濟發展是助力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,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新基建的支撐。相比傳統基建,新基建更適應于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,更適應于新的發展理念,高科技含量更多。
文章來源:智慧城市網
【聲明:本文內容來自“智慧城市網”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如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與本網聯系刪除!】